•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产品展示
金融科技驱动下的信用卡核心系统建设
来源:金融电子化     作者:余金桥     发布时间:2025-04-30

  银行的核心系统,作为金融业务运作的中枢神经,肩负着交易处理与数据流通的重任,是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实现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先决条件与坚实基础。中国民生银行积极响应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号召、坚决落实金融安全和信创的相关要求,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回归支付本源,重塑信用卡核心系统,推动各项业务向高质量、高效率、高动能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

 

  2024518日,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新核心系统(下称新核心系统)正式投产上线,整个迁移切换过程实现了“客户无感、数据无损”,截至目前新系统运行稳定。这标志着民生信用卡具备亿级用户服务能力和数十亿笔日交易量处理能力、跨入数字金融发展新阶段。本文以新核心系统的建设为例,探讨银行信用卡核心系统转型的实践与经验。 

 

新核心系统建设历程

 

  新核心系统建设是一条业务变革的创新之路,既要面对系统群整合重构、海量数据异构系统间迁移、千余人百余系统协同、核心业务的交付能力建设等复杂局面,又要在保障业务平稳经营的同时满足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就如同心脏移植技术,即充满探索,又必须保证持卡人的用卡安全和体验。

 

  民生银行围绕“系统功能可比对、用户数据可迁移、业务服务可延续”的关键目标,全面开展系统建设工作(如图1),其中包括:系统群需求梳理及新老系统需求管控、前瞻架构规划与联合架构治理、质量内建与混合敏捷交付、立体化多维度质量管控与测试治理、静态流量回放比对和新老核心系统动态并行验证、业务连续性管理与应急方案设计、客户无感系统一次性整体迁移切换、基础环境与监控运维能力构建、数智驱动的分级项目群管理等工作。


image.png 

  图1   民生信用卡核心系统建设重点专项工作

 

新核心系统建设概况

 

  1.完成功能整合回迁,实现业务价值链关键环节数字化提升。为适应信用卡消费线上化、客群年轻化、消费体验个性化等趋势,新核心系统在完成现有功能整合回迁的同时,多维度重塑信用卡四大架构,为业务创新提供科技支撑。一是建立交易级子账户体系,将经营管理粒度从余额级细化到交易级。二是通过设计全新“卡账客”架构,实现卡片与账户的多边关联关系,支持一卡多功能账户体系。三是实现立体化额度管理,根据不同场景提供差异化服务,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授信额度管理。四是实现组件化授权全校验,可根据授权规则进行灵活组合校验,一次性校验出全部失败授权节点,帮助客户减少失败交易,提升用卡体验。

 

  2.完成技术架构升级,实现信用卡服务能力的整体高可用性。新核心系统支持每秒十万笔交易和每日数十亿笔交易,满足大规模用户同时使用的需求,在系统遇到灾难级故障时可做到无缝切换,保障业务连续且不丢失数据,为持卡人提供安全稳定的金融服务。

 

  技术路线方面,新核心系统以民生Tesla”框架为基础,完成了从传统集中式向分布式的转型,显著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稳定性,并依托民生“服务治理”体系,拆分业务领域,提供个性化的领域服务,降低系统耦合度,有效地保障了系统稳定运行。同时,新核心系统打造了“参数化、自动化、场景化”的配置能力,支持敏捷灵动的产品创新和灵活高效的产品交付,选用自主可控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大大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此外,新核心系统支持白名单验证、流量灰度验证、蓝绿发布等多种策略组合,有效控制版本迭代风险,实现“同城双活、异地灾备”模式,具备秒级切换能力。

 

新核心系统技术突破

 

  1.多措并举实现技术架构难点突破。新核心系统的建设从基于主机的集中式架构转向分布式架构,并且全面更换了基础设施和技术栈。为了控制风险,民生银行根据业务需求设计单元化数据库架构,将数据库按业务单元进行拆分,降低单库压力并提高系统可扩展性。其次,民生银行通过制定详细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栈迁移计划,包括迁移前的评估、迁移过程中的数据迁移和验证、迁移后的测试和调优等环节,确保迁移过程平稳进行。

 

  新核心系统为了解决服务网关、交易幂等性的服务接入难题,决定由核心系统提供统一的接口,通过唯一请求ID、分布式锁等技术手段,确保交易的幂等性,即无论请求被处理多少次,结果都保持一致。

 

  新核心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配置分发时的时延控制和多节点一致性控制,需要确保配置信息的准确性和同步性。经过讨论,民生银行规划建设了分布式配置中心,通过分布式一致性协议确保配置信息的准确性和同步性,解决分布式环境下大量应用节点的配置管理和变更问题。

 

  2.挡板机制支撑核心重构稳健完成。民生银行建立联机、消息、数据三大适配模块,作为新核心系统与外围系统之间的前后“挡板”,屏蔽了新老核心系统对外接口和数据结构差异对外围系统的影响,实现外围系统无感和内部业务无感,降低核心系统引擎更换对关联系统的业务影响和切换风险。此外,在新核心技术投产后,适配层有效支持了新老核心系统全场景、全时段并行验证工作的开展。

 

  3.流量回放比对技术增强数据验证。民生银行通过数据适配模块的“S24包还原映射策略”,有效地屏蔽了新核心系统数据结构变动对下游系统的冲击,但是鉴于新核心系统的功能优化会产生合理的数据差异,民生银行开展了针对新核心数据结构变化对全行数据应用影响的分析和测试。

 

  目前,传统数据测试方法在真实性、多样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充分模拟和覆盖复杂的业务场景,因此,民生银行开展了“端到端全链路流量回放比对测试与差异性分析”工作,覆盖核心系统、用户中心、数据适配模块,数据仓库系统、大数据平台、监管报送平台等多项系统,围绕监管报送和客群经营等关键领域进行分析和测试。

 

  在安全可控的测试环境中,首先由数据适配模块抽取核心联机及批量的全流量数据切片生成新老S24包,下游系统分别加载新老S24包进行全链路数据处理,然后经各系统对数据库字段内容、响应报文、输出文件等处理结果进行多维度比对,最后输出字段级的差异分析文档,并对差异内容进行影响性评估。

 

  4.延续性测试保障业务服务可连续。新核心系统如何顺利承接数千万客户存量交易的需求至关重要,民生银行针对性设计了业务延续性专项测试,以验证老系统历史存量数据迁移到新系统后,各项业务是否正常开展,包括业务的持续性、适应性和稳定性。

 

  持续性方面,民生银行验证了老系统“数据、参数、功能及业务流程”在新核心中是否能够持续应用,包括“卡账客”数据及状态,资金类数据新旧一致及业务流程流转及画面、联机、批量处理结果。适应性方面,民生银行验证了老系统业务数据在新系统的“新流程、新功能、新参数”场景下的处理结果。稳定性方面,民生银行验证了报表数据、关键指标、监管报送数据在新核心系统中较老系统上期数据波动情况。

 

  验证范围覆盖信用卡完整生命周期、覆盖行内及所有发卡组织银联、VISA、万事达、JCB、运通、连通等。

 

  验证案例设计策略包括:聚焦新核心,减少外延原则;重点关注新系统重要功能及流程、数据结构差异原则;主要渠道及功能原则;测试下一步原则。其中测试下一步原则要求关注数据迁移到新系统的下一步操作是否正常,重点验证迁移数据在迁移初始状态及新系统下一步操作后两个状态,通过动账类交易测试其状态控制逻辑正确性。

 

  验证技术方面,民生银行引入RPA机器人,通过对全量三百余画面和联机接口,共一万余字段进行无差别扫描,确保新核心系统各项业务处理正常、差异可解释,避免人工验证测试检查的操作风险和流程盲区。

 

  5.基于代授权机制的客户无感迁移。核心系统的迁移切换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代授权机制保障了不停机迁移切换,确保了客户用卡体验的连续性(如图2)。具体而言,老系统网关将生产流量切换至代授权模块,通过数据同步和存储快照技术获取老系统的静态数据,进行数据变形和导入,完成数据迁移。由于代授权模块复用了老系统数据库,这一机制还支持在迁移过程中回切至老系统,大大降低了整个系统迁移的技术风险。

 

image.png

2   基于代授权系统的民生信用卡核心系统数据迁移过程

 

  在实际迁移过程中,代授权模块在新老核心迁移切换期的6小时内成功接管了老系统的交易处理,并在30分钟内将堆积的代授权交易追补至新核心,实现了“在用户零感知的情况下不停机迁移切换”。

 

  为了保障系统数据在异构系统和数据库之间的完整、准确迁移,民生银行设计开发了一套新核心系统数据移植程序,克服了新老核系统功能差异引发的字段逻辑规则难题,并支持从Oracle数据库迁入不完全兼容的GoldenDB分布式数据库。例如根据客户号进行分片,将业务数据迁入到指定单元对应的数据库中。最后开发比对工具进行规则比对,对数据移植脚本进行全面测试,并对数据变形和导入过程进行持续的性能优化。

 

  6.统筹协调充分验证完成整体切换。新核心系统采用的是一次性整体迁移的策略,投产切换工作涉及多属地、多组织、多系统的统筹协调,面对调度精准程度要求高,切换过程执行复杂等问题,民生银行采取了三项关键举措。

 

  (1)成立投产切换专项组,设计调度方案,采用行内统一调度平台实现调度指令精准触达全貌跟踪,借助行内办公APP实现信息快速共享协同,保障投产切换过程各项工作如期按计划推进。

 

  (2)制定业务、技术、数据、运维等各个方面的详细切换方案,并进行多轮演练和优化。通过“存量提前移植+增量数据追平”的策略降低切换风险,并建立完善的应急回退机制,确保出现重大问题时能够快速回退到原系统。

 

  (3)安排充足系统验证。正式切换前,进行新老系统并行验证,包括系统功能验证、系统性能验证、系统运维能力验证等。正式切换过程中,采取新老系统静态数据比对验证的方法,确保数据移植一致性,并通过白名单验证确保新核心系统的主要业务场景、业务链路运行正常。正式切换后,根据持续验证案例开展系列业务关注项或验证工作,确认业务及系统运行是否符合预期,能够确保系统问题集中主动发现。

 

新核心系统实施策略

 

  民生银行秉承“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科学规划有序布局,从应用交付、质量保障等方面,全力保障新核心系统的平稳迁移。

 

  在应用交付方面,民生银行组建业技融合的项目团队,形成科技与业务良性互动,加速业务需求与科技方案的融合深度与速度。通过开展联合架构治理,民生银行对关键架构方案、配套改造方案、投产专项方案在设计态、工程态、投产态、运营态的落地质量进行事前审核、事中攻坚和事后跟踪,防范架构风险和隐患;开展PMO项目群治理,构建有担当的自驱型组织,以项目管理和工程效能数据为基础、以分级管理与治理机制为载体,协同几十个相关生态项目群确保关键节点的顺利达成,并依托混合敏捷研发框架和研发运营一体化流水线实现业务价值的持续交付;组织专家团队从“架构设计、应用交付、投产专项”三个维度,针对上千个评估细项进行体系化自评估和查漏补缺,完成新核心系统迁移切换。

 

  在质量保障方面,民生银行针对功能情况、集成状况、性能及高可用表现、安全评估、用户体验等验证目标,开展多维度的测试与验证工作,并且结合新核心海量数据异构系统迁移的工作特点,开展了“受控环境内基于流量切片数据的全面静态回放比对和差异分析”、“受控环境内基于复制流量的新老核心系统动态并行验证”、“旧系统的数据、参数、功能、业务流程在新系统中使用情况验证的业务延续性测试”、“覆盖主业务节点的客户生命周期业务作业流程验证的贯通性测试”等专项测试工作。同时,民生银行从客户体验与业务生命周期出发,梳理信用卡核心业务价值链,整理主要交易场景的系统交互流程,为各类测试提供基准,并建立TMO开展测试治理,协调测试各环节工作开展,坚守质量第一的交付底线。

 

  在推进方式方面,民生银行采用“先外围,后核心”的分段分压实施策略和“多渠道分批次投产”的分批迁移切换策略,有效防范投产风险,逐步提升交付能力。

 

  新核心,新征程。民生银行核心系统的成功迁移全面提升了数字化经营与服务能力,夯实了数字金融“新基建”。未来,民生银行将以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围绕“场景化金融服务、加速产品创新、提高运营效率、提升客户体验、完善精细管理、支持降本增效”等主题,通过技术与业务同促进、共发展,为推动银行服务模式、产品创新乃至整个业务生态革新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科技信息专家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京ICP备2024077778号-2
电话:010-63366566 邮箱:jrfzzk@126.com
关于研究院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