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论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227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流动性创造,这一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和增强其流动性创造意愿来促进流动性创造。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规模较小、资本充足水平较低以及处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期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其流动性创造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论文丰富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经济后果和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对于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和促进银行通过流动性创造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流动性创造;银行风险;运营效率
一、引言
现代金融业的核心任务是支持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的重要性。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而言,流动性创造是一项重要职能,其实质在于实现从流动性负债到非流动性资产的转化(Berger & Sedunov,2017)。这一过程通过期限转换实现,即银行主要从负债端吸收活期存款,并向资产端投放长期信贷,从而改善交易条件和融资环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影子银行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逐步弱化(宋科等,2023)。一方面,实体经济主体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等长尾客户仍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内部存在资金空转现象,呈现“脱实向虚”的趋势(田国强、李双建,2020)。因此,商业银行如何促进流动性创造,对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分析、分布式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正在重塑全球金融业态,成为推动金融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商业银行正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并有效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银行数字化转型是银行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重塑与创新的过程(谢绚丽、王诗卉,2022)。这一转型旨在提高对客户需求的洞察力,提供更数字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强化银行的竞争优势,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并实现转型升级。本质上,这是一场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业务创新,它通过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了银行的整体生产率,在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密集使用的银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余明桂等,2022)。那么,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否促进其流动性创造?回答这一问题,对于明确数字化转型是否能赋能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问题涉及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后果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因素两方面的文献。一方面,银行数字化转型可以优化银行业务流程和人员管理,推动银行优化贷款信用配置及行业布局(罗煜等,2022;余明桂等,2022)。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对普惠金融贷款的积极性,提升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李建军、姜世超,2021)。同时,银行数字化转型还能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Cheng & Qu,2020)。另一方面,银行资本充足率、市场竞争以及管理能力等银行微观特征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均会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郭晔等,2018;田国强、李双建,2020;刘妍等,2021)。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仅发现Guo & Zhang(2023)和李建军等(2023)直接探讨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但相关文献未能明确银行数字化转型赋能流动性创造能力和流动性创造意愿的具体机制。
有鉴于此,本文从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和意愿两个方面梳理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机制: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获客能力、风控能力和运营能力,从而提升银行进行流动性创造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不但提升了管理者的经营信心,改变了管理层对风险的认知,还赋予了管理层服务长尾客户群体的勇气,进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创造流动性的意愿。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流动性创造。机制分析表明,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流动性创造的能力,同时极大增强了流动性创造的意愿。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偏低以及处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期的银行中,数字化转型对其流动性创造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为:第一,本文全面梳理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和流动性创造意愿的影响,厘清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影响其流动性创造的机理,丰富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经济后果和银行流动性创造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献。第二,本文从银行规模、资本充足率、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等方面考察了数字化转型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条件,从而提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数字化转型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理论分析
1.数字化转型与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
流动性创造能力,即商业银行基于流动性负债创造非流动性资产的能力。从资产端看,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与信贷供给能力紧密相关,而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依赖于银行的获客能力、风控能力和运营能力。从银行的负债端来看,其流动性创造能力主要依赖于吸收存款特别是吸收活期存款的能力。
第一,数字化转型能增强商业银行的获客能力。从资产端来看,数字化转型赋予了银行业管理者对传统营销模式进行创新的能力。银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客户行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并推出定制化产品以提高市场覆盖率和客户满意度。同时,数字化增强了银行对企业供应链资金的实时监控能力,确保贷款资金有效运用的同时,吸纳更多的中小企业融入金融服务生态。从负债端来看,数字化转型使银行更加聚焦于零售客户需求和体验,通过渠道创新扩大服务范围。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差异化营销,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财富水平提供精准服务,增强了对尾部客户的吸引力(李建军等,2023)。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和线上转账支付流程的优化,也提升了客户选择活期存款的意愿。
第二,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在贷前阶段,银行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与外部数据平台的交互验证,全面评估借款人的信用。并且,数字化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系统增强了银行识别风险信号的能力(宋科等,2023)。在贷后阶段,数字技术协助银行实时监控借款人的还款行为和财务状况,从而能够及时应对违约风险。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管理层能够对流动性需求进行实时监控,及时优化资产与负债结构,以降低流动性错配的风险。不仅如此,数字化转型还能提升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通过数字技术工具,管理层能够实时监控利率变动,快速调整资产负债配置,并基于客户数据分析预测利率变化对客户行为的影响,从而降低客户流失的风险。
第三,数字化转型能提高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在收入端,通过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优化了管理架构和决策逻辑,提高了信贷业务的处理速度和服务水平,不仅有助于增加营业收入,而且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成本端,数字化转型利用自动化和线上服务,有效降低了获取客户信息的成本及运营开支(Guo & Zhang,2023)。此外,数字化转型也显著增强了银行管理层的能力。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管理层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度,使其能够快速、灵活地制定战略,并高效地整合资源。同时,数字化转型也提升了管理层对动态风险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实时监控和分析市场变化,并及时调整策略,从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刘妍等,2021)。
2.数字化转型与银行流动性创造意愿
流动性创造意愿,即银行愿意以自身承担流动性错配风险向实体经济供给流动性,其不仅与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增强相关,而且与银行管理层勇气和信心的提升密切相关。
第一,数字化转型增强了银行管理层的信心。银行管理层信心的提升使其能够以更加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为流动性创造提供内在动力。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管理层对市场变化的感知、获取和转换能力(李建军等,2023)。通过运用数字化工具和分析技术,银行能够深入分析市场数据,准确捕捉投资和贷款机会。当市场预期积极时,管理层的信心进一步转化为行动,他们更倾向于扩大长期投资和贷款规模,期望获得更丰厚的未来收益。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进一步优化了信贷决策流程,提高了对客户信用状况和市场风险评估的准确性。这赋予了银行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使其能够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和产品定价,确保其在稳健经营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机会,促进业务创新(刘妍等,2021)。即使在经济政策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管理层的信心和对风险可控的预期,促使他们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寻找和把握发展机遇,增强对经济主体的流动性供给,巩固提升其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流动性创造水平。
第二,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管理层对风险的认知,也显著增强了他们的风险偏好。首先,根据前景理论,随着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经营模式、业务流程和客户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导致管理层决策的参照点也随之转变。传统银行业务主要依赖线下服务,管理层关注的焦点是历史业务规模、利润和市场份额。而数字化转型后,线上业务、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风控成为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管理层的关注点转向了数字化业务的增长速度、创新能力和市场响应性。其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减轻了管理层的风险厌恶。相较于传统风险管理,数字化风险管理在效率和精度上的提升降低了风险损失,使管理层在风险决策时因预期损失减少而更愿意承担风险。最后,数字化转型促使管理层重新评估决策权重。成功案例和示范效应可能使管理者对数字化业务的成功概率给予更高的评价,进而增强了对风险决策的重视。同时,信息透明度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增强,使管理层能更清晰地评估风险决策的潜在后果,作出更理性的选择,从而推动银行的流动性创造。
第三,数字化转型赋予银行管理层走出舒适区、服务长尾客户群体的勇气。首先,银行利用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估技术,对长尾客户实施个性化风险管理。其次,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审批流程的自动化,显著降低了服务长尾客户的成本。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提升了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通过开发定向专属的金融服务产品,为银行开辟了新的收入渠道(李建军、姜世超,2021)。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愿意承担一定风险以换取更高回报,并积极向通过风险评估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银行运用数字技术,扩大服务范围、打破地域限制,在多个区域竞争金融资源。这一策略不仅吸引了高质量的长尾客户,而且通过主动承担风险,银行有效提升了利差收益,增强了放贷意愿和实力,从而促进了流动性创造。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说H1:数字化转型会促进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影响流动性创造的异质性分析
1.规模异质性
数字化转型正重塑全球商业银行的运营架构,对小型银行而言,这一变革是提升流动性创造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策略核心。一方面,相较于大型银行,小型银行因规模较小、组织灵活,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动,调整策略。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和客户需求多元化背景下,小型银行展现出强烈的转型动力,通过采纳移动支付、在线贷款审批等数字金融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响应速度,以便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小型银行利用本地市场人脉和地缘优势,通过数字化手段定制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区域客户需求。同时,通过分析客户数据,小型银行精准定位市场机会,实现差异化竞争。在技术吸收和应用上,小型银行表现出高灵活性和创新性(沈悦、郭品,2015),通过快速引入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优化运营流程,提高风险管理精准度,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银行通过构建生态圈,将金融服务与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及习惯紧密结合,实现服务场景的多元化,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确保这些服务更精准地满足用户的期望,从而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此外,管理层面的敏捷性使小型银行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有效管理信贷风险,保持流动性创造的稳健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说H2a:相较于大型银行,小型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流动性创造水平能得到显著提升。
2.资本充足率异质性
在紧缩的货币环境和严格的监管要求下,尤其是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面临信贷紧缩和流动性创造能力受限的挑战。然而,数字化转型为这些银行提供了增强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机遇,同时维持风险可控。依据“金融脆弱-挤出效应”理论(Gorton & Winton,2017),银行在面对资本结构的脆弱性时,为了增强自身的稳定性,加大了对借款人的监督力度,并拓宽了贷款业务,从而促进了流动性创造。对于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由于需要赢得存款人的信任并吸收更多存款,这种激励尤为突出。数字化转型通过提供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工具,有利于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有效降低违约风险,增强流动性创造水平。“风险吸收效应”理论认为(Allen & Santomero,1997;Allen & Gale,2004),银行资本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风险。银行借助数字技术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风险吸收能力。一方面,银行凭借数字技术在预测市场变化时更加精准,进而有助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另一方面,银行通过数字技术能制定出更加周密的风险控制策略,即便处于资本充足率较低的状况,也依然能够维持并提升流动性创造能力。因此,对于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机遇,也是其应对金融脆弱性和增强风险吸收能力的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说H2b:相较于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其流动性创造的水平能得到更明显的提升。
3.经济政策不确定异质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显著受到经济政策波动的影响,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这种不确定性会抑制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田国强、李双建,2020)。从负债端看,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现金流不稳定,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提高,进而会促使企业大量储存现金,减少存款。从资产端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可能会削弱银行对优质投资机会的甄别能力。在此情况下,银行会出现不敢贷、不愿贷的现象,进而抑制了流动性的创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流动性创造存在正向关系,跨境资本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可以促进流动性创造。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这种影响可能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负债端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有可能使居民和企业因规避风险而提升活期存款的比例,为银行流动性创造提供资金支撑。在资产端,面对负债端资金的增加,银行可能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提高其放贷意愿。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利用智能风控等技术手段,实现全周期的信用风险控制,增强了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的信心,从而促进了流动性创造,增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说H2c: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方面,银行层面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BankFocus数据库,并通过查阅年报补充了部分缺失值;全国和分省宏观经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来源于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指数(谢绚丽、王诗卉,2022)。样本选择方面,本文选取2010—2021年227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成非平衡面板数据。
(二)模型设定(完整版详见知网)
(三)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银行流动性创造
本文在构建银行流动性创造指标时,借鉴Berger & Bouwman(2009)提出的三步法框架。首先,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各科目的到期时间、变现难易程度以及交易成本,将资产和负债划分为流动性、准流动性以及非流动性三种类型。其次,在权重分配环节,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被赋予0.5的权重,而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则赋予-0.5的权重,准流动性资产与负债的权重设定为0。最终,通过加权计算,得出了用于衡量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综合指标。本文还参考了郭晔等(2018)的研究,优化了流动性类别的划分,并以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指标(LC)来衡量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确保了衡量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减少了对大型金融机构的依赖。
2.解释变量:数字化转型程度
本文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DT)为核心解释变量,用以量化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程度。该指数由谢绚丽和王诗卉在2022年构建,涵盖战略数字化、业务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三个子维度,这三个子维度在总指数中的权重分别为20%、40%和40%。
3.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文献(郭晔等,2018),本文采用的控制变量包括银行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银行的微观层面变量包括:银行资产规模(SIZE)、资产回报率(ROA)、资本充足率(CAR)、贷存比(LDR)以及非利息收入占比(NII)。宏观层面变量包括:货币供应量增速(M2G)、经济增速(GDPG)。各个变量名称与解释见表1。
(四)描述性统计
表2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为减少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银行层面的连续数据,于1%分位点和99%分位点处进行了缩尾处理。流动性创造(LC)变量的平均值为0.222,其数值范围从-0.333至0.829,这表明不同银行在流动性创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部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相对较低。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平均值为0.552,其数值区间从0到1.844,反映出不同银行数字化转型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为直观呈现,图1初步绘制了流动性创造与数字化转型之间关系的散点图和回归拟合曲线。结果显示,流动性创造与数字化转型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完整版详见知网)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0—2021年227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银行数字化转型对流动性创造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第二,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和增强流动性创造意愿进而促进流动性创造。第三,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银行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效应更明显。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商业银行应坚定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与支持水平。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其次,银行要对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技术投入等实施系统性变革,为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银行需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洞悉客户需求,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加快线上服务渠道建设,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使长尾客户群体更便捷地获取金融支持。同时,通过精准对接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资金需求,定制针对性金融解决方案,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金融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推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创新升级。
第二,各银行应依据自身特质,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流动性创造。小型银行应专注于深耕本地市场,通过精准识别并满足本地客户需求,构建具有差异化的客户群体、产品组合和服务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大型银行则应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优化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与小型银行有效协同联动,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资本充足的银行更应利用资本优势,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与统筹实施,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进程。在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深度洞悉数字化发展的态势及规律,加速自身的数字化变革,加快数字金融创新进程,加快数字金融创新步伐,从而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经济建设。
第三,监管部门应通过放宽限制、完善法规、强化监测与沟通,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稳定发展。首先,放宽银行业监管限制,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为银行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如调整投资比例限制、提高创新应用容忍度,降低监管压力。其次,完善金融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出台相关法规,为银行在数据收集、隐私保护、风险管控等方面提供法律框架与操作指引,确保创新合规安全,奠定监管部门与银行合作基础,共同迎接挑战与机遇。同时,加强对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监测分析,及时调整监管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体系,有效预防和应对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