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官方抖音

媒体采访
盛松成: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能
来源:金融文化     作者: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5-03-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立足实际,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把脉、开方,提出了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九项重点任务,为2025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兼聘教授盛松成接受了《金融文化》杂志的采访。


  看待2024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及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盛松成:


  202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其中四季度增长5.4%,为年内最高增速,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4.5%25.2%30.3%,其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往年,这既是因为我国外贸量质齐升,也有在美国关税政策正式落地之前,抢出口效应继续显现的原因。从具体数据表现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消费复苏显现。202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其中四季度平均增速达3.8%,较三季度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全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


  二是投资增速基本平稳。202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增速比2023年加快0.2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


  三是外贸总量、增量和质量三量齐升。2024年,我国外贸总量达到了43.85万亿元,连续跨过42万亿元和43万亿元两个台阶,创历史新高。12月当月,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4万亿元,增速提升至6.8%,全年外贸圆满收官。


  当前经济企稳回升,成绩来之不易,但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要巩固,内生动力仍待加强。


  一是物价尚在低位运行。2024年,全年CPI累计同比增速仅为0.2%。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243月以来,城市CPI同比增速总体低于农村(2024年全年,城市累计同比上涨0.2%,农村上涨0.3%),表明城市居民购买力偏弱。这也反映在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上,2024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4%,乡村增长4.3%


  二是房地产投资仍然是投资的主要拖累项。2024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同比负增长10.6%,并且增速较111月下降0.2个百分点。考虑到目前房地产市场仍未出清,主要是结构性过剩比较突出,从全国层面看,房地产从销售回稳到投资企稳的时滞可能更长。


  在外部困难加大的情况下,预计2025年外贸和内需或分别呈前高后低、前低后高走势。对此,我国应更多关注消费在稳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消费和投资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要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企业走出去仍是政策支持的方向。我国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的增量空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完全有信心完成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025年,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首次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改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您怎么看待宏观政策的调整?


  盛松成:


  我国宏观调控基调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考虑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加深,同时国内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挑战。20249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以来,社会信心得到了有效提振,四季度经济明显回升,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回稳向好的基础。我认为,我国宏观政策组合会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降准、降息都有空间。


  财政赤字率并不存在确定的统一的警戒线。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财政赤字率3%”的警戒线,主要是为了让欧盟各国的财政赤字率保持基本一致,但这并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中央政府仍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G20中的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为118.2%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为123.4%。同期,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8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5.7%。我认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可适当提高我国财政赤字率,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条件。


  降准是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国债中70%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地方债中82%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降准将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6%。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我国降准还有较大空间。


  降息有利于债务置换发挥更大的政策效能。由于目前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置换后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据财政部估算,五年可累计节约6000亿元左右。未来降息仍有空间。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也为我国降息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您如何看待这一表述的变化?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盛松成:


  2024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而且把消费放在投资前面,我觉得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提法。这说明我们在政策层面已经统一认识,肯定了消费对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投资也很重要,而且要提高投资效益。所谓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目前,我国消费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挖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从全球10个代表性国家(这10个国家的GDP总和大约占全球的63%)的平均水平来看,当人均GDP处于10000美元至15000美元区间时,消费率达到了73.22%。目前我国人均GDP正好处于这个区间(2023年我国人均GDP1.3万美元),但消费率只有55.6%。这表明我们消费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大幅提高的空间。


  我认为,下一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第一,增加收入是促进消费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居民部门收入增速是趋缓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的工资涨幅从2021年的9400多元下降到了2023年的6669元。也就是说,虽然工资在上涨,但是涨幅是在下降的。同时,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提高,2020年,我们居民部门杠杆率达到了62.3%,这就影响了个人或者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第二,财政货币政策应该向消费倾斜。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服务消费。服务消费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和促进消费的增长点,能有效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52%,而美国差不多65%


  第三,充分发挥金融对消费的支持作用。我国居民非房消费贷仍有提高的空间。从数据看,2023年,中国居民部门非房消费贷余额占家庭债务的比例是24.7%,而美国长期维持在30%左右。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自身大数据的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挖掘重点场景和客户潜力,提振消费。


  总而言之,消费在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中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已在理论界和政策层面统一了认识,开始重视通过消费来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您如何评价2024年房地产行业发展?为解决房地产行业发展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这些政策及效果如何?2025年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如何?


  盛松成:


  如果从20217月(本轮房地产市场下跌的起点)开始逐月看销售同比增速的变化,整体呈现先快速下跌、后逐步回稳的态势。20224月,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39%,为增速的最低点,随后市场跌幅总体上是逐步收窄的,一直到202410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当月同比仅下降1.63%11月当月同比增速首次由负转正,为3.25%12月同比继续正增长,市场走稳的趋势较为明显。


  从2024年的政策来看,力度是在不断增强的,且是全方位的。尤其9月份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市场预期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监管部门逐步落地多项支撑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组合拳,多重利好政策的叠加效应在市场上已有所显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对此,我认为2025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降幅将进一步收窄,2026年回稳的可能性较大,但能否实现还需要看政策力度、居民预期、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市场出现波动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从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按照城镇人口新增需求、改善性需求和折旧需求分开测算,我国每年6亿至8亿平方米的新建商品住宅需求属于合理水平,在此区间波动都属正常。2024年,我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到8.1亿平方米。


  要实现房地产市场回稳,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继续引导房企转型退出,稳定市场供应,提升住房质量,为老百姓盖好房子;二是严肃土地供应纪律,根据去化周期确定土地供应节奏和规模;三是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购房群体的支持力度,包括税收、贷款利率等方面;四是继续加大地方政府收储力度,支持市场回稳。


  当前全球经济贸易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您怎么看待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如何进一步挖掘我国经济增长潜能?


  盛松成: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维持在3.2%,全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将降至4.3%,较2024年下降1.5个百分点。总体看,全球经济可能在中低速轨道上曲折前行,主要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也呈现趋缓态势,但不排除部分经济体的通胀出现反弹的可能。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尤其是我国产业体系完备,经营主体类型多样,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强,经济潜力进一步释放还有许多抓手。


  一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持续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合作。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6.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我国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9%,连续9年保持增长。此外,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具备优势,在此基础上,推动贸易新业态发展,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韧性。


  二是促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和合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是我国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的潜力和动力所在。应进一步明确各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也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


  三是持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及绿色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投入,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京ICP备2024077778号-2
电话:010-63366566 邮箱:jrfzzk@126.com
关于研究院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新时代金融发展研究院版权所有